更新時間:2025-08-25
點擊次數:243
三豐圓度儀使用簡易教程
第一步:測量前準備
環境要求:
溫度與濕度: 放置在恒溫恒濕實驗室,理想溫度 20°C ± 1°C,濕度低于 60%。避免陽光直射和通風口。
振動: 放置在穩固的、防振的工作臺上(如大理石平臺),遠離振源(如沖壓機、馬路)。
清潔: 保持環境無塵、無油污。
設備開機與預熱:
供氣: 如果是有氣浮主軸的型號,先打開空氣壓縮機或工廠氣源,確認壓力達到要求(通常為 0.4~0.5 MPa)。確保空氣干燥潔凈。
通電: 打開圓度儀主機電源,再打開計算機電源。
預熱: 至關重要! 讓圓度儀和計算機預熱至少30分鐘到1小時,以使電路和主軸達到熱穩定狀態,從而保證測量精度。
工件與裝夾準備:
清潔工件: 使用無水乙醇和無塵布清潔被測工件的測量部位和基準面。
選擇工裝: 根據工件形狀選擇合適的夾具(如 V 型塊、磁力吸盤、三爪卡盤等)。原則是:穩定、可靠、不產生變形。
輕拿輕放: 將工件輕放在工作臺上,避免撞擊測針和工作臺面。
第二步:軟件操作與測量流程
核心概念: 圓度測量是測量工件回轉一周時,其半徑的變化量。因此,必須確保工件的回轉中心與圓度儀的主軸中心盡可能對齊。
啟動軟件:
在計算機上啟動三豐測量軟件(如 Roundpak 或 MCOSMOS 中的圓度測量模塊)。
創建新程序或選擇現有程序:
如果是新工件,通常選擇“新建"測量程序。
如果是常規檢測,可以調用已保存的程序。
設置測量參數:
放大倍率(Magnification): 根據圖紙公差和工件實際偏差選擇合適的放大倍率。公差小,選擇高倍率(如 10000x);公差大,選擇低倍率(如 2000x)。
濾波設置(Filtering): 常用的是 (1-15)UPR 或 (1-50)UPR 波段。這意味著軟件會過濾掉每轉1到15(或50)次以下的波紋度成分和1次以上的偏心成分,只評估中間段的粗糙度信息,這符合大多數國際標準(如 ISO, JIS)。
測量點數(Number of Points): 通常默認即可(如 1024 點/轉),軟件會自動采集。
旋轉速度(Speed): 選擇主軸的轉速,通常測量時用低速檔以保證穩定。
校準傳感器(測頭):
這是保證數據準確的關鍵一步!
在工作臺上放置標準半球(隨機附帶的標準器)。
在軟件中找到“傳感器校準"或“測頭校準"功能。
手動或自動移動測針,使其與標準半球最高點接觸,并指示軟件進行校準。軟件會自動記錄傳感器的靈敏度和零位。
校準完成后,移開標準半球。
工件對心與調平(找正):
目的: 減小工件的偏心量,使測量結果更準確,圖形更直觀。
操作:
使用軟件中的“Live(實時)"模式,可以看到測針實時采集的半徑變化波形。
手動調整工作臺(或工件)的 X軸 和 Y軸 位置(通過旋轉調心手輪),觀察波形。目標是使這個波形的振幅(最高點與低點之差)最小化。
對心口訣: “找最高點",即波形最高點在哪方向,就將工件往哪方向移動。
如果工件端面也需要測量,還需調整 Z 軸,確保測針在工件上下移動時示值變化最小,即工件基準面與主軸垂直。
開始測量:
對心完成后,將測針移動到需要測量的截面高度。
在軟件中點擊“開始測量(Start)"或“運行(Run)"。主軸將旋轉一周,自動采集數據。
數據分析與讀取結果:
測量完成后,軟件會自動生成極坐標圖 并計算出一系列參數。
主要讀取參數:
圓度(Roundness): 顯示為 RONt,這是最核心的指標,表示最小二乘圓(LSCI)或最小區域圓(MZC)的半徑差,單位通常是 μm 或 μm。
其他參數可能包括:偏心量、半徑值、諧波分析等。
軟件通常提供多種評定基準圓的方法(如最小二乘圓 LSCI、最小區域圓 MZC、最大內接圓 MIC,最小外接圓 MCC),根據圖紙要求選擇。
生成報告:
測量完成后,可以使用軟件內置的報告生成器,將極坐標圖、數據表格、工件信息等整合成一份完整的報告,并打印或導出為 PDF/Excel 格式。
第三步:測量后操作
移動測針: 將測針移回安全位置,遠離工件和工裝,防止碰撞。
取下工件: 輕輕取下工件,放回指定位置。
清潔臺面: 用無塵布清潔工作臺面。
關閉軟件: 關閉測量軟件。
關閉電源: 先關閉計算機電源,再關閉圓度儀主機電源。
關閉氣源: 最后關閉空氣壓縮機或氣源閥門。
核心注意事項總結
預熱!預熱!預熱! 不預熱測量數據不可信。
清潔! 灰塵和油污是精度的大敵。
輕緩! 任何操作都要輕柔,避免任何形式的碰撞。
校準! 測量前務必進行傳感器校準。
對心! 良好的對心是獲得準確圓度值的基礎。
理解圖紙要求: 明確圖紙要求的評定標準、濾波設置和評價范圍。
這份教程提供了一個標準化的操作框架。要真正熟練掌握,還需要在實際操作中不斷練習和體會,特別是工件對心的技巧。祝您使用順利!